我的儿子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可是他每天还和我们一起睡在大床上。与其说是他不愿意自己睡,不如说是我舍不得让他自己睡。我从小就和我的妈妈睡,直到上高中还和妈妈一个被窝,因为我不敢一个人睡觉。初中的时候我曾经试过一个人睡,但很难入睡,经常坚持到很晚,最终还是跑到妈妈身边才安稳睡着。上大学以后,我不得不和父母分离,虽然在各方面也逐渐锻炼得比较独立了,但是在睡觉方面,我仍然是经历了很长时间才适应独立睡觉,失眠也是常事儿。结婚以后,只有老公在身边,我才能睡着;有了儿子以后,我又觉得我离不开他了,摸着他的小手,听着他的呼吸,只要他在我身边,我才踏实,才睡得香。
虽然我也知道孩子长大应该独立,比如有独立的房间,自己睡觉,可是我却因为无法放弃自己的需要而一再推迟让他独立睡觉的计划。我知道这样做,对孩子不好,而且也担心他以后会像我这样过度依恋别人。
我这样依恋孩子,是不是一种心理疾病啊?我该怎么改变呢?
——一个迷惑的妈妈
这位迷惑的妈妈:
您好。看到来信,对您内心的无助深表理解和同情。人与人之间的依恋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关系,母子之间的依恋当然更是无可厚非。依恋主要是情感与身体的依恋,在正常的亲子关系中,随着孩子的长大,身体依恋会逐渐淡去,情感依恋却将持续一生。
那么,像你这样,小时候对母亲、现在对孩子的难以割舍的身体依恋,是否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从依恋心理的产生、依恋方式的形成和其对个体的影响来分析。
当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第一个和我们建立亲密关系的是我们的父母,尤其是母亲。父母所提供的情感的安全与温暖,是我们向这个世界出发、迎接一切挑战的出发地。所以,我们和父母之间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或者说,我们在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中形成的依恋的心理模式,会影响到我们日后对待情感、人际关系的态度与方式。
国外有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会影响到孩子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分别形成安全型依恋、焦虑-矛盾型不安全依恋和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三种模式。
安全依恋型模式是指母亲能够准确察觉到孩子的需求,提供给孩子相应的照料、关爱与情感交流,同时也能给孩子自主空间,孩子的需求在母亲那里获得了适宜的响应,从而对母亲产生一种稳定的信任感,与母亲之间形成安全依恋的关系。这样的孩子较少需要通过和母亲经常性的身体亲近来获得心理安慰,也就是说,孩子喜欢亲近母亲,但不会对母亲产生过度的身体依恋。他们更能觉知自己和母亲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因而更容易形成独立的人格。
焦虑-矛盾型不安全依恋模式是指母亲只是根据自己而非孩子的需要来照料孩子,孩子希望从母亲那里获得的需求响应总是处在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中,孩子无法完全信任母亲,既渴望母亲的亲近,又害怕母亲的离去,因而产生焦虑和矛盾的心态。这种心态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时而主动亲近母亲,时而又抗拒与母亲的亲近。这类孩子对陌生人有相当的警觉,成人后由于内心的不安全感,会在心理上过度依恋他人,为了维持这种依恋关系,又可能会强迫性地关爱自己的伴侣、朋友及家人。
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则指母亲对孩子漫不经心,孩子的需求完全被母亲漠视,孩子在极度不安全感中会对母亲产生疏离心态,主动回避与母亲的接触。这类孩子也同样会回避陌生人,成人后可能性格较为冷漠,显示出强迫性的自负,避免依赖伴侣、朋友或家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依恋模式具有代际传递性。从你的来信可以推测,你可能是在儿童期与母亲形成了焦虑-矛盾型不安全依恋关系,而这种依恋关系又进一步影响到了你现在与你的孩子依恋的模式。
表面上看,你和母亲、和儿子的关系异常亲密,但亲密的背后,却关系中形成一种清晰的心理意象,亲密情感的纽带没有得到内化,而只是停留在身体层面,因而需要不断通过和母亲的接触性抚慰来强化内心的安全感。所以,一旦身体分离,内心便会陷入焦虑。通常,这种分离性焦虑只出现在婴幼儿时期,但它却一直延续到你的成年生活,只能说明在成长过程中,不安全的依恋模式阻碍了你发展出建立健康、可信赖的亲密关系的能力和真正的独立心态。
当然,你也说在其他方面你还是比较独立的,这说明你经过大学阶段和父母的艰难分离,已经学会了相对的独立,这是你改变自我的可贵努力。只是,源于童年的不安全依恋模式仍然存在着,即使算不上心理疾病,但至少是一种心理问题。这样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影响你的婚姻,本来不必担忧,但却开始影响你的孩子,所以,我们就要重视起来了。
一旦孩子形成一种对母亲的身体依恋习惯,这样的习惯会导致他长大后,经历比普通人更艰难的与母亲的身体和心理的分离过程。正如你对自己的描述。而且,如果孩子与母亲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那么,这会对他的一生持续产生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不安全依恋模式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比拥有安全依恋模式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更难适应,更缺乏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在面对压力时更缺乏韧性。
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你有必要尽快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建立一种新的依恋模式,就像你上大学时完成和父母的分离一样,再度完成和儿子的分离。
1.认清自己依恋孩子的根源,以一种内在的方式来确认你和孩子的情感
你不愿意和孩子分离,就像你当年不愿和母亲分离一样,是因为你对和他们的情感关系缺乏内在的、稳定的安全感,一旦分离,就会产生焦虑,而你对孩子天然的爱恋更加剧了这种分离焦虑。所以,如果你能够发现,即使没有和孩子呆在一起,他也同样会爱你,你内心的焦虑就会减轻。你可以尝试和孩子短暂的分离,比如出差、将孩子送去父母家、让孩子多和爸爸在一起,当你发现,分离并没有改变孩子对你的感情依恋,你就会慢慢相信,你们之间都是相爱的母子。这样的情感认定有助于你建立起安全的依恋模式。
2.减少对孩子的关注,将情感的关注点转移到夫妻关系上
当年你可以成功地将对母亲的依恋转换成对丈夫的依恋,那么,现在,你也一定可以做到这一点。虽然对丈夫的过度依恋也可能导致夫妻情感问题,但从你的叙述看,你们的婚姻还是不错的,你也能独立处事,那么,仅仅是对丈夫的身体依恋,并无不妥。
你可以对丈夫坦承自己的问题,表明自己希望从他那儿获得支持和激励。当你从他那儿感受到更多的爱与温暖,你对他的依恋就会增加,对孩子的依恋也会相对减轻。
3.建立自信
虽然这是老话,却是获得内心安全的根本。只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才能建立起对生活的安全感,而自信是可以不依赖他人独立的前提。建立自信有很多途径,具体到你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建立起你对于情感的自信。你可以通过和丈夫、儿子更多的情感沟通,在沟通中确认自我的价值,确认自己被爱的价值,发现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从而提升自信。
4.不要过分担忧自己的问题
其实,分离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反应,它出自正常的情感需求,正是有这样的需求存在,我们才能和亲人之间形成情感纽带,所以,和亲人的分离焦虑是普遍存在的。你的分离焦虑可能只是稍高于常人,只要通过某些方式去克服、转移和升华,问题就可以解决。比如用文字和语言,用你所做的点点滴滴,来表达你对亲人的依恋,在他们的情感回应中,你会感觉依恋的需求获得满足,焦虑也就得以升华。
5.给自己一段改变适应期
克服分离焦虑并建立起新的安全依恋模式,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也许还会很艰难。当你开始尝试和孩子分离,比如,让他独自睡觉时,你的焦虑可能会很严重,但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这种焦虑,因为孩子可能会跟着你一起焦虑。你要不断暗示自己:这是一个过程,克服这种焦虑,正是出于我对孩子的爱。这样的信念可以帮助你完成自我改变。
一种健康的、安全的依恋模式的建立,也是一种新的情感关系的建立,当你从内心深处真正完成了与孩子的分离,你不仅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也会发现你和孩子、和丈夫的情感纽带更为牢固,更让你觉得踏实和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