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女1973年5月12日出生,1993年8月毕业于天津市公用事业中等专业学校,后被分配到天津市公共交通五公司,现任天津市公交集团第三客运有限公司8路车队驾驶员。
曾荣获2006年、2015年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2015年交通运输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爱岗敬业驾驶员楷模”;2016年第四届河西区道德模范(提名奖);2016年天津市最美女司机称号;2018年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会十七大代表,天津市妇女十四大代表,2018年,被市监委聘为特约监察员;2019年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20年天津市三八红旗手标兵。
一、传承劳模精神,创新服务乘客工作法
自毕业后王艳便来到公交从事驾驶员工作,从简单的驾驶技术、乘客服务到简单的车辆维修,经过多年的努力她学到了一身的本领。在从事驾驶工作25年中,从没有出过一起事故,没发生过一次坏车,没出现过一次投诉,她用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了 “遵纪守法、安全礼让、不急不躁、以稳克乱”的16字安全行车箴言;在例保爱车上做到“爱车例保”、“手勤脚轻”、“视线放远”、“缓提慢降”的工作规范;
在这二十多年的驾驶工作中,每天都有乘客夸赞王艳车开得又快又稳,从不争抢,总是心平气和的,她用娴熟的技术,让乘客享受到安全、平稳、快捷、舒适。不仅驾驶硬件过得硬,服务软件更是总结出“四心服务”工作法,她就是用自己总结出来的“放心、顺心、舒心、动心”四心服务法为乘客搭建出了一个移动的温馨港湾。
二、立足本职工作 苦练过硬本领
为了安全行车,她利用业余时间对沿线的每一个路口的灯时、车流量、车去向以及各个路口、路段、立交桥、学校等,在不同时段的行车、停车、出行的规律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变化规律和安全操作的注意事项,并且在驾驶员会上和其他驾驶员分享。在服务工作中她为了更好的提高服务水平,利用业余时间去坐飞机,学习、体会航空服务,去宾馆,学习体会宾馆的服务特点,去联通和移动客服,学习客服人员的语言技巧,铸就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她说要让乘坐她车的乘客感到坐车的安全有保证,无担忧;使乘客感到,一旦选择了她的车就选择了踏实、轻松,让自己服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尽量达到乘客的满意。
三、担当社会责任,彰显公交职工大爱情怀
自疫情以来,王艳25年来平凡的工作中,逐渐体会到公交人不平凡的坚持与艰辛,当在新闻中看到,“驰援前与亲人分别的泪水,抗疫工作者的辛苦劳累”时,特别能理解和敬佩。王艳带头签了请战书,表示要发挥自己的党员先锋作用。作为“城市逆行者”她每天坚守工作岗位,本着对乘客负责的态度,戴口罩,戴手套,每圈为车辆做清洁,开窗通风,认真消毒,逐人为乘客测量体温,热情服务,在车厢做好宣传员,做好对乘客的解释工作。特别是天津市开展“津门战疫”扫码乘车以来,王艳在车厢里,对每一名乘客耐心、细心、热心服务,针对敬老卡不用扫码,认真识别,对于不会扫码的乘客,逐人提醒,教会为止,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车厢氛围。
车队在天津站设立了志愿岗,为返津的乘客测量体温、指路咨询、车辆消毒。王艳积极报名,要求工作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工作中她总是不厌其烦,尽职尽责,做好清洁、消毒,让乘客放心,监督乘客戴好口罩,对乘客负责,并充分发挥自己“线路一口清”的业务能力,为乘客提供方便、快捷的倒乘,并不落一车的擦拭、消毒。
“抗击疫情,为做好严防严控,本市各献血点的血液储存量也比春节前下降了不少。目前,市血液中心加密消毒频次,疫情防控期间还提供线上预约献血服务……”2020年2月11日《都市报道60分》一则血库告急的新闻内容,深深触动了王艳的心,转天,她就去血液中心献了血。虽然之前家人也曾劝阻,但没动摇王艳献血的决心,她献血回来后,还跟大家宣传,疫情期间,献血车正规严谨的操作流程,医务人员对献血者的尽职尽责,大家可以放心、安心。她用无私奉献,她用积极响应,她用主动捐款,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履职尽责,担好人大代表重任
王艳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重点提出推动实施公交驾驶员特岗退休、取消京津冀高速公路主线收费站等4项意见建议,还参与联名提出了5项议案,全部被大会批准列为议案。体现了良好的履职水平,通过参会,她下定决心,要在十米车厢内把大会精神,转化为“为民服务、为乘客服务”的动力,也要努力把小车厢的声音,带到大会堂,成为心系国家、情系百姓的“民声车厢”。人大代表使命在肩,作为一名普通的公交驾驶员,乘客的满意就是驾驶员最大的追求,线路有终点,但为乘客服务没有终点。为了更好的了解乘客需求,满足乘客需要,从回归岗位后,王艳利用业余时间随车运营,主动担负起“乘务管理员”的职责,帮助车队培养优秀驾驶员,及时纠正驾驶员在安全行车和热情服务上的不足,有效提升运营服务水平,发挥好自己传帮带的作用。
王艳同志无论作为人大代表也好、劳动模范也好,她都会以此为起点,将成绩归零。她说自己的工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将每一位乘客安全的送到目的地,让每位乘客感受到,我们公交人的热情和爱心,把十米车厢变为“知民情、听民意”的流动窗口,将“十米小车厢,服务大社会”的公交精神传承下去,将这份工作热情延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