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艳红,一名新时代的石油女工,扎根石油一线24年,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全国文明家庭、中油集团公司金牌教练等荣誉称号,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石油女性的巾帼新风采。
传承父辈精神,擦亮鲜红底色
学史明志,致知励行。宫艳红的父亲是名老党员,铁人的故事便是她的启蒙教育,铁人精神就像是一粒种子,在她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19岁的宫艳红,毅然选择来到大港油田最偏远的第三采油厂工作,追逐着“争当石油父辈那样的好工人”这个简单朴实的梦想。她白天跟着师傅学技能,晚上苦读《采油工》等技术书籍,记下了23万字的学习笔记。为学到师傅“听声辨位”判断设备故障的绝活,她整天缠着师傅反复听设备、逐一排故障,她经常泡在泵房里,一蹲就是几个小时。在2010年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采油工大赛中,她凭借着扎实的功底、高超的技艺和坚韧的意志,技压群雄,为大港油田夺得一枚宝贵的银牌。
怀一颗初心,守一份使命,2020年,她将自己的成长经历融入到学党史活动中,主讲的《三张照片的故事》党课,荣获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优秀党课评选一等奖。2021年,宫艳红作为劳模代表,亲临天安门广场参加建党100周年庆典,她把参会感受做成《见证伟大时刻的激昂澎湃》专题党课,在大港油田各单位、各岗位广泛分享,先后10余场主题党课宣讲活动,近万名职工得到了精神的洗礼和升华。
树立巾帼榜样,永葆奋斗姿态
“苦练技术,关键是要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创造效益。”宫艳红把岗位建功切入点定位在解决生产难题上,针对所在管理站千万吨级区块小10-16油层特点,她摸索总结出油井“温、提、稳、控、精、优”六字管护法,实现了该站油井平均生产周期延长165天,创造了该油田连续三年持续稳产的奇迹。针对抽油机减速箱漏失这一顽疾,宫艳红三伏天骑着电动车在井站和机修厂之间的20公里往返,看结构、查原因,车胎都跑废了好几条,40余天的蹲守、思考和实践,“自润滑双级油封总成”的诞生和应用,实现了年节约维修费用80万元,该成果获得天津市质量攻关优秀成果二等奖。2018年她牵头提出的“新区块伴生气增收提高发电量”等项目年创效逾1亿,其中“提高天然气发电量”获得中油集团挖潜增效QC项目成果一等奖。2018年当选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2019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发明协会“创新大工匠”荣誉称号,好知乐学的宫艳红,不懈追逐着属于自己的巾帼新梦想。
“人有了感恩之情,思想也会时时闪烁着纯净的光芒”。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宫艳红从大年三十开始,坚守岗位40余天,自行配比免洗消毒液,自主研制无接触消毒器,还筹措资金购买口罩、测温枪、消毒纸巾等防护物资送到关键岗位,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淬火百炼成钢,薪火相传不息
“没有直线上升的成功,只有不懈努力的追逐。”2011年,她牵头成立“艳红创新工作室”,推行骨干人才聘任目标责任制,强化业绩导向,深挖智慧潜力,持续增强群众创新创效源动力。近年来,工作室共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26项,解决班组生产难题1850项,完成技术革新586件,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技术探析》等技术论文25篇。2017年工作室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19年宫艳红领衔攻关的“油水井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应用”项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鉴定委员会鉴定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获得全国总工会职工创新项目补助资金20万。2020年工作室成功通过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工作室考核,再获全国总工会及天津市总工会的专项补助资金各10万,工作室骨干技师曹良设计的“A32油井加药、收气一体化装置”项目在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薪火相传,满园桃李成栋梁。她注重学教结合、教学相长,开展现场观摩、专题研讨和成果交流,提炼出“四类培训法”和“五个一学习法”,摸索出“目标化、互动型、阶梯式”培训新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练兵双提升。2014年,在央企采油工技术大赛备战后期,宫艳红因长时间站立陪练指导,左腿膝关节滑膜炎旧伤复发,但她坚持用椅子支撑伤腿,雨伞撑住身体,一日不落地陪练到最后,徒弟刘永保也不负众望斩获金牌,谱写了“银牌师傅带出金牌徒弟”的佳话。近年来,宫艳红累计培养的技能骨干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油田公司职业技能竞赛中累计获得11金、13银、19铜的好成绩。2019年,宫艳红与徒弟们研制的“抽油机井捞杆刮油器”等2项成果在北京13届发明创新大赛中获得铜奖。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宫艳红将继续用忠诚和奉献诠释石油女工的担当,用奋斗和拼搏谱写巾帼榜样的灿烂人生,为大港油田建设和中国石油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